亲爱的家长朋友:
当孩子生病需要输液时,看到护士准备扎针,家长总是既心疼又纠结:到底该选择传统的钢针,还是留置针?还是其他类型的导管,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好?
今天我们就从患儿舒适度、安全性、护理便捷性等方面,为您详细讲解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几种导管,帮助您和医务人员一起为孩子选择更合适的输液工具。
一、日常输液最常见的留置针与钢针对比
1. 减少反复穿刺,让孩子少受罪
钢针:每次输液都需要重新扎针,如果输液疗程较长(如3-5天),孩子每天都要经历一次穿刺疼痛。
留置针:只需一次穿刺,软管可保留在血管内3-4天,后续输液直接连接即可,避免反复扎针的恐惧和疼痛。
2. 保护血管,降低药物外渗风险
钢针材质较硬,孩子活动时容易刺破血管或移位,导致药物渗漏(可能引起局部肿胀、疼痛甚至组织损伤)。
留置针采用柔软的聚丙烯材质,随血管弯曲,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,适合老人、小儿、躁动不安的的患者。
3. 方便多次输液,节省时间
若孩子需每日输液、或临时用药,留置针可直接使用,无需重复穿刺,减少等待时间,也让孩子更配合治疗。
4. 降低感染风险
留置针穿刺后,护士会规范消毒并固定,外露部分有透明敷贴保护,避免外界污染。而反复穿刺的钢针会增加皮肤感染概率。
二、哪些情况更适合使用留置针?
以下情况建议优先选择留置针:
1. 需要连续输液3天及以上,且每次输液时间﹥4h、输液量较多的患者(如肺炎、肠胃炎等)。
2. 孩子血管细、通透性高(如婴幼儿),钢针容易穿破血管。
3. 孩子活泼好动,钢针易移位导致液体外渗。
4. 需输全血或血制品的患者。
5. 穿刺困难的患者。
三、家长关心的常见问题
1. 留置针会影响孩子活动吗?
不影响!留置针外有敷贴固定,孩子可适当活动(避免剧烈运动或穿刺部位用力)。
2. 留置针会更容易感染吗?
规范护理下感染率极低。家长需注意:避免孩子抓挠敷贴,发现敷贴卷边、渗血及时告知护士并处理。
四、给家长的建议
1. 提前与护士沟通:根据孩子病情、血管条件和输液计划,共同选择最合适的输液工具。
2. 鼓励孩子配合:用绘本、动画解释留置针的作用,减轻孩子的恐惧。
3. 日常护理要点:留置针手臂避免提重物、过度屈伸;敷贴保持清洁干燥,穿刺部位红肿、疼痛及时反馈。
除了上述常见的留置针和钢针以外,还有以下几种导管可以选择,以下是中长迷你导管(Midline)、PICC(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)和输液港(Port)的适用人群及场景的简明总结:
1. 中长迷你导管(Midline)
适用人群:
治疗时长:1-4周(如抗生素疗程、补液、镇痛)。
药物类型:中等刺激性/渗透压药物(如万古霉素、头孢类),禁用强刺激性或高渗药物(如化疗药、TPN)。
患者特点:血管条件较好,需减少反复穿刺(如儿童、老年人、凝血障碍者)。
短期肠外营养(非高渗)或间歇采血需求。
禁忌症:治疗>4周、输注强刺激药物、血管条件差、穿刺部位感染/血栓。
2. PICC(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)
适用人群:
治疗时长:数周至数月(如长期抗生素、化疗、肠外营养)。
药物类型:强刺激性(如化疗药)、高渗液体(如TPN)、持续输液。
患者特点:
需长期治疗但无法频繁置管(如肿瘤患者、危重患者)。
外周静脉条件差,但贵要静脉/肱静脉可用。
禁忌症:穿刺静脉血栓/畸形、上腔静脉综合征、严重凝血障碍、无法配合维护。
3. 输液港(Port,完全植入式静脉装置)
适用人群:
治疗时长:长期或终身(如间歇性化疗、长期肠外营养)。
药物类型:强刺激性药物(如化疗)、高渗液体、频繁输液/采血。
患者特点:
需高生活质量(港体完全埋藏于皮下,可洗澡、游泳)。
儿童/成人需长期治疗(如肿瘤、血液病、慢性病)。
禁忌症:预期生存期短、无法耐受手术、局部感染、对港体材料过敏。
对比总结
导管类型 |
治疗时长 |
适用药物 |
适用人群 |
中长迷你导管 |
1-4周 |
中等刺激/渗透压 |
短期治疗、血管条件较好者 |
PICC |
数周-数月 |
强刺激/高渗/持续输液 |
长期治疗、外周静脉差者 |
输液港 |
数月-终身 |
强刺激/高渗/频繁输液 |
长期高质量生活需求者 |
注意事项
创伤性:Midline<PICC<输液港(需手术)。
维护频率:Midline(每日冲管)<PICC(每周维护)<输液港(每月维护)。
选择依据:综合评估治疗时长、药物性质、血管条件、患者意愿及经济因素。
总结:
合理选择导管类型,本质是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更舒适、更安全。作为家长,了解不同输液工具的利弊,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,才能为孩子争取到更优质的治疗体验。希望每一个小天使都能少一些疼痛,早日康复!
撰稿人:儿科马若男、向倩